解放首都河内:从消费城市到蓝色工装城市

1945年之前,虽然是印度支那联邦的首都,但河内市只有法国老板或越南资本家运营的安阜发电厂、啤酒酒厂、纺织厂、砖瓦厂、制革厂、嘉林火车厂等不到10家大型工厂。基本上,河内市是一座消费城市。
1946年12月,法国殖民主义者再次占领河内市和北部省份,不过法国资本家预测,法国政府迟早会失败,不得不离开越南,因此他们没有花钱建造新的工厂。一些老板甚至将其工厂转售给越南资本家。那一天终于到来。奠边府战役失败后,法国政府不得不签署《日内瓦协议》,从越南和印度支那撤军。
1954年10月10日,在各阶层人民的欢呼中,我军部队涌入河内城,解放首都。但是《日内瓦协定》被国际势力和吴廷琰政权撕毁,1956年大选未能举行,国家暂时分为北越和南越。
1958年,北越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过渡时期建设基础设施,政府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合理优先发展重工业”。磷灰石工厂在北部边境老街省兴建,钢铁联合厂在太原省兴建,化工厂在越池市兴建。万点糖厂、南定纺织厂等在平原地区兴建。
然而,河内市被确定发展成为北部的工业中心。1959年11月,在河内经济发展规划博览会上,胡志明主席参观并听取介绍后嘱咐:“河内必须发展经济和社会,让我们的人民感到自豪,向世界展示河内不愧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
1945年至1954年的河内面积狭小,仅为150平方公里。为了给首都有更多工厂和企业的建设用地创造条件,1961年,越南第二届国会通过了调整行政区域划分的决议,将许多郊区乡份并入市内,并把河东省和北宁省的部分县乡并入河内郊区县份。
从1958年以来,河内像一个大型建筑工地。一系列企业工厂在郊区兴建,在东南边良安区建立制粉厂和屠宰场;南边建造梅洞机械厂、海河糖果厂、水果出口厂,最大的是于1960年开始建设、1965年落成的明开街3·8纺织厂。
干部员工修复遭到美国飞机轰炸的安阜发电厂。(图片来源:EVN文化)
干部员工修复遭到美国飞机轰炸的安阜发电厂。(图片来源:EVN文化)
Hommel啤酒厂- 河内啤酒酒饮料公司(Habeco)的前身。
Hommel啤酒厂- 河内啤酒酒饮料公司(Habeco)的前身。
1964年4月28日,胡志明主席视察河内黎明灯泡-热水瓶工厂。
1964年4月28日,胡志明主席视察河内黎明灯泡-热水瓶工厂。
1960年,胡志明主席视察河内肥皂厂。(图片来源:Haso.vn)
1960年,胡志明主席视察河内肥皂厂。(图片来源:Haso.vn)
在西边,阮廌街上建有升龙烟草厂、金星橡胶厂、河内肥皂厂、黎明灯泡-热水瓶厂。新桥附近有河内机械厂(第一工具厂),落成于1958年,共有1000多名工人,分为3班倒。工厂对面兴建公房小区,下班后,工人挤成一团过马路回家,让还剑湖-河东线公交车的师傅不停地按铃。阮廌街上还有军鞋厂(1961 年改为瑞奎橡胶厂,1978 年改为上亭布鞋厂)。
1961年,设在沾(Chèm)村的河内预制混凝土厂和设在陈原罕(Trần Nguyên Hãn)街的变压器生产厂都竣工。1962年,设在解放街的光忠机械厂建成。除了新的工业工厂外,以前是法国老板的工厂现在成为国有资产并恢复生产,如:Aviat汽车修理厂(现改名为潘朱贞街吴嘉嗣汽车厂)。竹街(Hàng Tre)的同塔机械厂、瑞奎街的制革厂、吴时任-和马街的冬春针织厂及其他许多以新的姿势、新的管理方式运作的工场。
1957年,在赵婆(Bà Triệu)街尽头的火柴老厂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一座大型生产厂,就是陈兴道机械厂,其被誉为越南机械产业的领头鸽。其后是李常杰街上的红河文具厂,专门生产九龙墨水、长山钢笔、纸等产品。与各大工厂的同时,一系列企业也陆续出现,如造纸厂、竹白鞭炮、二征夫人街的塑料企业。
胡志明主席值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于1965年3月8日造访河内三八纺织厂。(图片来源:国家文书档案局三号国家档案中心)
胡志明主席值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于1965年3月8日造访河内三八纺织厂。(图片来源:国家文书档案局三号国家档案中心)
1956年8月16日,胡志明主席造访河内统一火柴厂。
1956年8月16日,胡志明主席造访河内统一火柴厂。
1961年1月26日造访河内橡胶肥皂和烟草厂时,他老人家检查了工人班中餐。(图片来源:hochiminh.vn)
1961年1月26日造访河内橡胶肥皂和烟草厂时,他老人家检查了工人班中餐。(图片来源:hochiminh.vn)
在抗击美国空军破坏战争的两个阶段(1965-1968年及1972年4月-12月),河内仍然“填充弹坑并建造高炉”。1964年底,二·三汽车修理厂竣工。1965年,海州糖饼厂投入生产。1968年建成濮寺(Chùa Bộc)方便面厂,设在阮德景街的统一电机厂1970年建成。美国1973年签署撤出越南的《巴黎协定》后,河内又出现了新的工厂。1974年建成东英县的自行车零件厂、明开纤维厂。
自1954年至南方解放,国家统一的1975年,河内市共有36家大工厂和几十家企业,招聘工人数万名。河内市从一座消费城市成为北方的工业中心,河内街道染着了工人工装之蓝。晚上,工人们像节日一样拥挤地在路灯下骑车上夜班。他们不再为资本家赚钱,而是“为亲爱的南方加倍工作”。河内成为抗美救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实靠山和信心。
1975年后,各家工业工厂、企业、生产单位逐渐搬到郊区,既减轻环境污染,又为将河内发展成一座文明,现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提供土地和空间。可以说,1954-1975年河内“蓝色工装城市”已出色完成任务:建设北方社会主义,支援南方打败侵略者,统一江山。
今日,许多工厂已拆迁,从这里建设了许多豪华的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然而,仍有于二十世纪初建成的一些工厂。希望,相关人员能够保留这些工程,因为它们是工业遗产,是可以改造成为文化产业产品的宝贵财富。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11日
项目主管:友越
内容:研究家阮玉进
美术设计:亦阳
图片来源:hochiminh.vn 国家文书档案局三号国家档案中心EVN Habeco
编译:微沙 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