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首都青年队

难忘岁月

接管首都河内之前,接管首都青年队迅速成立,他们背负独一无二的任务,即在部队进城接管之前进行前期考察,向河内人做好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政策。

时任接管首都青年队联络委员会主任阮文康先生(生于1935年)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讲述18-19岁青年们在这一历史性日子里的每一项任务和感触。

做好宣传工作 让群众相信政府的政策

19岁时,宣光新潮高中团委书记阮文康和11名团员被学校教师委员会选拔加入救国优秀青年团员的队伍。他说,上届学长也已经到奠边府战场参与民工、仓库、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我想我也能到奠边府前线,同学们都很振奋。

但没有和他们想象中前往西北地区,而是通过平歌码头渡轮前往太原大词。这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被选入接管首都的青年队。

1954年7月至9月,约400名来自新潮、雄王、梁玉眷,阮尚贤等学校的年轻团员;以及在中国南宁各所学校任教的青年集聚接受培训,学习政府的政策,以在接管首都之前执行一项重要任务。阮文康先生介绍,我们必须学习和贯彻政府的政策,充分掌握相关信息,以向人民解释,让他们感到安全。

“我们必须学习和贯彻政府的政策,充分掌握相关信息,以向人民解释,让他们感到安全。”

培训完毕,他们收到上级指示,在进入河内市时要严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队里的青年不可以相爱。 1954年10月3日,这位19岁的年轻人第一次踏上河内街道。

阮文康先生说,对我来说,听闻自己可以到河内参加接管首都,我高兴至极,也担心不已。那时,我们都是19-20岁的青年,很年轻,却被交付了在部队入城之前与群众联系的任务。我们很是顾虑,因为不知道如何做好任务,如何才能成功地进行宣传和动员群众。

1954年10月3日至6日左右,接管首都青年队开始了独一无二的任务,即在部队进城接管之前进行前期考察,与河内市群众联系。当时,敌人广泛传播歪曲事实的信息,拉拢群众移居南方。约400名青年队成员被分成每小组约7到10人小组,潜入36条街道执行群众工作。

接管首都青年队。(图片来源:新河内报)

接管首都青年队。(图片来源:新河内报)

像当时接受此重任时的20岁青年似的,阮文康先生挥挥手,用热情的语气回顾:“我们联系了公务员(为敌人工作)、街头青年、河内各所大学和高中的青少年、小商贩和群众,谈论和宣传我们政府的政策,让群众在接管河内时感到安全并相信政府的政策。多次敲门但家主不开门,我们还是坚持下次再回来劝说。”

首都群众提出很多问题,你必须回答清楚,比如:我可以穿奥戴吗?我可以继续做买卖吗?工资会变吗?会不会遭到报复?等等,由于之前已经学习了党和政府关于商业和学习活动的政策和方针,我们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地向人民说:“政府将维持以前的生活。一切都没有改变,大家可以放心继续在河内生活。”

阮文康先生回顾当时的群众工作。

阮文康先生回顾当时的群众工作。

通过群众工作,动员了一部分市民不动摇,不听信敌人拉拢而移居南方。

为了争取青少年,接管首都青年队走到街上,与他们见面谈心、教会唱歌跳舞。从而发动了迎接部队进城的背歌运动;大家一起画出“胡志明主席万岁;越南劳动党万岁;欢迎部队进城接管首都”等等口号。这些年轻人还加入青年队,清除了许多旧的反动口号,如:“去南方或留在河内被送进阮伯初营”(我政府在清化省的一个战俘营)。

河内一家裁缝店紧急缝制金星红旗,为迎接部队入城展开接管首都的活动服务。(图片来源:新河内报)

河内一家裁缝店紧急缝制金星红旗,为迎接部队入城展开接管首都的活动服务。(图片来源:新河内报)

回忆起那段满腔热血、积极奉献的时期,阮文康先生自豪地说:“通过这次宣传动员工作,当我军进城接管时,各机关、水电厂、学校等一切活动仍然正常进行。”唯一的区别是法国军队不再在河内出现。如果没有前期宣传,我们的人民会如此欢腾地冲出来迎接部队吗?何来军民鱼水情呢?

在接管首都青年队的动员和解释下,法军撤离后的河内青少年和青年队一起打扫街道。几天前默默练习的歌曲和舞蹈,现在街头巷尾都能听得见,为10月10日做准备。

把由优秀学生组成青年队送到首都开展群众工作是政府的一项明智的政策,让河内人民在接管首都之日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军。胡伯伯曾经教导说,有了人民就拥有一切,所以这次群众工作对于我们获得群众的支持是非常有价值的。

市民把城区盛装打扮,等待部队进城接管首都。(图片来源:河内历史博物馆)

市民把城区盛装打扮,等待部队进城接管首都。(图片来源:河内历史博物馆)

交接工作,为正式接管首都之日做好准备。(纪录片截图:《胡志明时代的越南–越南广播电台编年史:1954年第2部分》)

交接工作,为正式接管首都之日做好准备。(纪录片截图:《胡志明时代的越南–越南广播电台编年史:1954年第2部分》)

街头青少年与民众一起,手拉着手,旗帜、横幅、口号,高兴地向阔别9年归来的部队挥手致意。河内市大街小巷都是红旗和标语。同胞和部队,所有被压抑和等待的情绪都像波浪一样涌来,红旗和鲜花投向了在街道上稳步行走的部队队伍,鲜花落在网帽上,鲜花挂在拉炮车的担架上,花留在国旗上和军旗上。许多同胞高兴地擦干等待和感动的泪水。

阮文康先生

首都接管日
高兴与悲伤

10月10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辆汽车绕城行驶,通报明天早上部队们将回来河内接管首都。整座城市一夜都不睡觉。年轻人和街区居民彻夜不眠地准备横幅旗帜。

木桥街的迎宾门。(图片来源:新河内报)

木桥街的迎宾门。(图片来源:新河内报)

在桃街,青年们用丝绸做成迎宾门,丝绸在秋风中飞扬得很漂亮。在笠街(Hàng Nón),人们用尖顶笠作迎宾门,在桶街(Hàng Thùng),民众用桶子叠起来。街道有什么,人民将用什么来作迎宾门,表现出人民群众迎接接管部队的热情和兴奋。

10月10日早晨,各条街道上彩旗飘扬,街道两旁站满了人,手里拿着鲜花,挥手致意。接管首都青年队和民众站在一起,一方面防止人们不冲上马路,又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阮文康先生的记忆中,河内从未有过那样热闹、欢腾的气氛,在部队经过时,青少年跟着部队走,然后手拉着手,跳舞,唱歌,载歌载舞。

他记忆中最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母亲拥抱着部队,就如在经历了一段混乱和分离之后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

他记忆中最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母亲拥抱着部队,就如在经历了一段混乱和分离之后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

阮文康先生不能忘记那时刻那些表情丰富的面孔。有的人再次见到亲人时泪流满面;有互相拥抱的朋友;有的小朋友,在分离多年后,跳进了父亲的怀里。他记忆中最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母亲拥抱着部队,就如在经历了一段混乱和分离之后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孩子。“那就是我军接管首都河内时最美丽的形象”,阮文康先生陷入了回忆当中。

摘自《越南胡志明时代——电视编年史》作品的片段。

摘自《越南胡志明时代——电视编年史》作品的片段。

接管首都日结束后,接管首都青年队继续执行打击拉拢河内群众移居南方的任务。阮文康先生深情地回忆道:“来自太平省、南定省的同胞挑着担,一头是小孩,另一头是行李,来到河内,在河内站(ga Hàng Cỏ)、大教堂辛苦生活,等待开往海防的火车。当时敌人安排内应以拉拢我们同胞。

许多青年和同胞打成一片,倾诉、劝告、解释,许多青年在移居南方途中真诚地照顾小孩和生病的老人,让同胞感激和相信而返回家乡。除了向同胞提供饮食以外,接管首都青年队还与部队组织车队送同胞放心返乡生活”,阮文康先生回忆。

阮文康先生只希望河内史书能够批准并保留“接管首都青年队”这个名称而不换成“接管首都河内先锋青年队”。这是目前还在世的联络委员会许多成员的心愿。

阮文康先生只希望河内史书能够批准并保留“接管首都青年队”这个名称而不换成“接管首都河内先锋青年队”。这是目前还在世的联络委员会许多成员的心愿。

法国殖民者完全撤出河内后,他们继续撤往海阳省。因此,接管首都青年队的三个支队继续在该地方开展民运工作。

基于“困难的由青年承担,需要的青年在场”口号,接管后青年队在河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的,比如准备迎接胡伯伯回来、接待国际代表团等,以及军管会要求的紧急任务。运行一年多以后,知识青年力量被党和政府给予高度评价,被视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核心。

4岁时父亲逝世而成为孤儿,阮文康先生和母亲及三个姐姐一起成长。初中初一那年,他和同学从兴安家乡跑到河南省,后来到富寿省、宣光省与伯伯的孩子一起生活,继续攻读高中。就这样,阮文康先生的童年在坎坷与混乱中过去了,但这名年轻人始终立志为国家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都解放一段时间后,他才回到家乡兴安看望母亲。看到老母亲坐在一间小茅屋旁边,房子被烧毁的了,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爱着母亲,他决心重返校园学习。1955年,他受国家派遣来华学习农业专业,回国后在农场部(现为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工作直至退休。

阮文康先生对70年前在河内为首都接管工作做准备时记忆犹新。

阮文康先生对70年前在河内为首都接管工作做准备时记忆犹新。

...

91岁的阮文康先生要佩戴助听器,但记忆很清晰,声音依然明亮。对于阮文康先生和当时许多青年而言,虽然不是河内人,仅仅集合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然而接管首都青年队已为河内执行了独一无二的任务。

阮文康先生说,作为接管首都青年队联络委员会主任,他只希望河内史书能够批准并保留“接管首都青年队”这个名称而不换成“接管首都河内先锋青年队”。这是目前还在世的联络委员会许多成员的心愿。

“他夫妻希望在首都——一个充满青春痕迹之地渡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与小儿子的家庭在胡志明市生活了 10 年之后,阮文康先生及其夫人刚回河内生活近一年。他夫妻希望在首都——一个充满青春痕迹之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也希望,在纪念首都解放70周年期间,他将有机会再次见到老瓦、老对、老贤、老福、老寿等老战友,那些过去一段时间曾经与接管首都青年队热情参加活动的河内街头青年。

阮文康先生夫妻在河内长征街120号巷的一间房屋过着幸福的生活。

阮文康先生夫妻在河内长征街120号巷的一间房屋过着幸福的生活。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10日
项目主管:南东
内容:天蓝
美术设计:玉叶
图片和视频:天蓝 国家历史博物馆 《新河内报》《人民电视频道》
编译:微沙 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