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首都河内大剧院为观众表演的第一个节目是由50多人合唱的由杜润音乐家创作的《奠边府大捷》歌曲”,前总政治局文工团员陈氏娥上校回忆道。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轻声哼唱着“正值花开季节,西北地区欢腾喜悦……”。
在70年前的历史性时刻10月10日,16岁的海阳姑娘陈氏娥笑容灿烂,欢欣鼓舞地与总政治局文工团一起,挥舞着旗帜和鲜花,乘坐车辆驶向首都。
陈氏娥女士在青春岁月里已用歌声为50年代历史时期最炙热的前线——从奠边府战役一直到河内做出贡献。那些歌声不仅是激发团队精神的火焰,而且还帮助了无数伤残士兵在养伤期间克服身体疼痛。对于陈氏娥女士来说,70年前的那些记忆仿佛就在昨日,充满了怀念的情绪。
1952年,陈氏娥女士离开了北江和家庭,加入总政治局文工团。她是杜润音乐家选择的四人之一。那时,她只有14岁。
加入文工团的第一天,她感到很困惑,因为生活如此不同。白天,她和其他兄弟姐妹学习军事礼仪、舞蹈、唱歌和戏剧表演。晚上,她和队友们在多个单位进行表演。当时女文工团员的歌声和青春活力就像给前线战士们点燃了火种,缓解了体质和精神上的艰辛和痛苦。
1953年底,文工团接到前往奠边府的任务。只有2名女文工团员入选,其中包括陈氏娥女士。旅途中,队伍白天排练表演,天黑后就行军。走着走着,只见群山连绵,敌机日夜轰炸。和部队各单位一样,文工团也很疑惑,不知道自己正在去哪里。这时,一位干部说:“我们这一生,哪里有敌人,我们就去哪里”。听到这句话,众人都兴致勃勃地上路了。每天看到队友和士兵们始终斗志昂扬,她说,整个文工团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也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到了奠边,文工团在芒峰外围。每晚,他们用歌声为部队、民工和炮兵服务。在第一场重要的战斗——欣蓝战役之前,单位派了3名男文工团员进入战役,以激励战士们的士气。
在奠边府战场上,总政治局文工团的任务是通过文艺表演鼓舞战士们的精神。在激烈的战场上,文工团被分成各小组,在战壕为各连、排服务。当我们的士兵坚守阵地、挖战壕、击退敌人后归回,文工团员就为他们表演。听到鼓励的掌声,看到战士们在战斗后那灿烂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神,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幸福。
陈氏娥女士回忆说,那时,文工团轮流在不同的单位间表演。有一天刚为一个炮兵队演出,第二天再去时,整队都已经牺牲了。“失去了太多,看着每个人都觉得心疼。我们去战友们的安葬地,用山花代替香祭拜他们”,陈氏娥女士哽咽地回忆道。
后来,形势越来越紧张,战斗非常激烈,上级指示文工团停止演出。所有人都转而执行在芒峰指挥部周围兴建长达10公里的道路的任务。在芒峰期间,武元甲大将非常关心文工团。
年经时的陈氏娥女士。
年经时的陈氏娥女士。
她戴上眼镜,抬眼笑着讲,有一天,文工团表演了泰族摇摆舞。那时,只有三名女文工团员,缺少一名穿泰族裙子的女性,所以一名男文工团员不得不乔装打扮。演出结束后,大将表扬,拍了拍那位同志的肩膀,问:“你为何穿成这样?”,那名男文工团员笑着回答:“因为我们单位缺少女性,所以我就化装成这样” 。陈氏娥女士表示,当时化妆品和服装非常稀缺。大多是我军每次战胜敌人哨所时,从缴获的战利品中若有女装和女性用品就送给文工团。
有一次在司令部演出时,武元甲大将交给杜润音乐家一个任务:“杜润,准备创作一首关于奠边的歌曲吧” 。不久之后,《解放奠边》歌曲已诞生,杜润音乐家逐句教给文工团员,然后大家就通过口耳相传,互相唱给彼此听。
在紧张的战役中,伤残军人失血过多,药物短缺,文工团的任务是到石洞里为伤残军人服务。除了照顾伤残军人,文工团还负责为部队洗衣做饭。在石洞里,紧急的手术必须进行,没有麻醉药,许多战士不得不忍受剧痛。此时,文工团员一边与他们交谈,一边唱歌,仿佛成为了一剂止痛药,抚慰着战友们的伤痛。
我们的文工车正在进入桃行,继续前往横行、糖行到同春市场。哦!无法表达我心中对我心爱的首都的激动之情。
从左到右是:玉青、陈娥、音乐家文忠、梅延。
从左到右是:玉青、陈娥、音乐家文忠、梅延。
5月7日下午,当大家完成最后一段路时,听到一位骑着自行车的战士大声喊叫:“同志们,敌人投降了!奠边府大捷了,同志们!” 。那一刻,所有人都爆发出幸福感,互相拥抱欢呼。
奠边府战役取得成功,日内瓦协定得以签署,文工团满怀喜悦地从奠边行进到太原。在这里,陈氏娥女士和文工团第一次见到了胡伯伯。 “我们站在侧翼,看着胡伯伯工作。我全神贯注,忘记了表演时间到了”。 陈氏娥女士回忆道,当时,表演歌曲《奠边大捷》时,全场掌声不断。在这里,文工团接到接管首都的初步消息后继续前往河内。
返回首都之旅让文工心里增添喜乐。10月9日晚,总政治局文工团在古城(黄耀街)过夜。“我们一夜没睡,焦急地等待着早晨。那时的幸福是无法形容的”, 陈氏娥女士开心地笑道。
接管首都行军之前,文工团参加了全军文工联欢会。其后,文工团分成了三团,第一团接管首都;第二团返回服务南定市;第三团迎接南方同胞北上。陈氏娥女士是第一团成员,并于 10 月 10 日返回接管首都。
时间紧张,必须走公路,第一团一边行军一边排练。 10月9日晚,第一团抵达河内,乘车直奔古城。 “10月9日仍然保密,车子还在伪装。我只记得,来到奠边府街,看到一家理发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美丽的霓虹灯” ,陈氏娥女士说。
在接管首都之前,文工团受到严肃教训,不要碰属于人民的东西。当时,她的父母也从自由区回到首都,送给女儿四卷羊毛,但她不敢接受,也不敢拍照。
1954年10月10日8时整,西面军队从群马(现河内群马体育宫)出发,向首都进发。这些是首都团的步兵,由军队英雄阮国治率领。该团陆续经过金马、阮泰学、南门和棉行。
“我们的文工车正在进入桃行,继续前往横行、糖行到同春市场。哦!无法表达我心中对我心爱的首都的激动之情。”当她看到这座豪华的首都尽管经受许多战争的创伤时深感叹道。
1954年10月10日15时整,河内大剧院的警笛声久久响起。丁玉莲指挥的军乐队奏国歌,国旗随着军进行曲的节奏缓缓升起。 越南宣读《独立宣言》的9年后,金星红旗——国旗终于在“河内旗台”上飘扬。
总政治局文工团在河内大剧院为河内人民献上的首场演出是由50余人合唱着音乐家杜润的歌曲《奠边大捷》。
总政治局文工女演员在升旗仪式上的照片。
总政治局文工女演员在升旗仪式上的照片。
她激动地回忆道:“行进到达演出场地的路上,我们从头到脚穿着崭新的军装,脚踩锃亮的黑色皮鞋,一边唱着军歌,一边踏着稳健的步伐,从柳佳教堂(今为罗城酒店)经过队艮、黎鸿峰、奠边府、南门、长诗到河内大剧院。街道两旁的人们都出来欢呼雀跃,我们无比激动和自豪。尽管之后我们的脚上几乎都起了水泡,血迹斑斑,但是上台的时候,我们依然兴高采烈,乐此不疲。”
歌曲《奠边府大捷》、《推炮呼》等在多个舞台上被反复唱响。除了为领导和代表团演出外,文工团还到还剑湖等公共场所演出,为人民服务。
50多人合唱团表演音乐家杜润的歌曲《奠边大捷》。
50多人合唱团表演音乐家杜润的歌曲《奠边大捷》。
河内秋日下午的一次谈话中,陈氏娥女士说,她最大的幸福就是见到胡伯伯和武大将,为胡伯伯和国际代表团唱歌。胡伯伯在主席府期间,每逢节假日,她与歌手祥微、灵任经常到此献歌,有时给胡伯伯读书和报纸。
87岁的陈氏娥女士依然保持着昔日的神秘魅力,声音清亮。在尊室涉街的小阁楼里谈话的过程中,她总是笑容满面。当年的文工队已所剩无几,偶尔在活动中见面,但接管首都时的那种欢庆气氛至今仍是这位女文工在生活中的美好回忆。
项目主管:南东
内容:张玉
美术设计:亦阳
图片来源:河南、资料
编译:芳玄 玄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