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城市空间,为首都发展注入动力

越南政府总理于2011年7月26日签发关于批准《2030年越南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简称:《总体规划》)的第1259/QĐ-TTg号决定,其中包括河内市城市空间发展的架构和模式。《总体规划》明确了河内首都将按照城市群模式发展,包括中心城市、5个卫星城市、生态城市、市镇和农村地区,由绿色走廊分隔,并通过将环形道路系统与向心轴线相结合而连接起来。这是一个在许多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模式,适合河内的特点,其与一些创意一并提出,在已获批的下层次规划中显示出。

但是,《总体规划》近段时间的实施过程表明,已确定的空间架构尚未得到发挥。卫星城市、市镇、生态城市连接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尚未及时建立适当的城市政府。

在新农村建设地区(绿色廊道)仍存在农用地转用情况,自然和特定景观的保护尚未得到严格控制。绿化带和绿色缓冲区尚未按职能运作。一些新城区仍然各自为政,缺乏联系性。由于缺乏政策机制、便利条件、对企业和创新的吸引力,卫星城市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经河内市段的红河两岸市区。(维灵 摄)

经河内市段的红河两岸市区。(维灵 摄)

政治局于2022年5月5日颁发关于至2030年发展首都河内的方向、任务和2045年愿景的第15/NQ-TW号决议确定了8个主要任务,其中强调关于规划的任务:重点是对首都2021-2030年阶段和2050年愿景进行规划;调整《2030年越南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以红河为绿轴、中心景观,在河内市红河两岸发展和谐城市。研究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重。

从政府总理签发关于《2030年越南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的第1259/QĐ-TTg号决议所确定的5个卫生城市,按照《2030年越南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调整草案,河内市将集中于发展山西和富川等两个卫星城市。

根据关于2011年总体规划的第1259号/QĐ-TTg决定,已确定将成为卫星地区的城市发展形态将得到发展导向,在北边地区(东英、麊泠、朔山等地区)和西边地区(和乐、春梅等地区)以“城中城”模式形成首都直辖市。同时,调整规划也确定了在发展日新—内排道路两侧区域基础上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此次在根据新《规划法》的规定下调整《2030年越南首都河内建设总体规划和2050年愿景》,因此需要与交通规划、经济规划相结合,并克服之前的规划的弱点。比如,之前的规划提出了减少内城区人口、发展5个卫星城等这些目标至今没有实现,也无法控制发展。
越南建筑师协会办公室主任范青松建筑师

河内三环路的高层建筑和市区。(维灵 摄)

河内三环路的高层建筑和市区。(维灵 摄)

“城中城”模式是基于之前的卫星城市模式。因此,本质是不减少卫星城市的数量,而是将卫星城市模式转变为“城中城”模式。山西、富川等两个卫生城市以及和乐、春梅、朔山等三个卫生城市按新模式发展,河内市的城市发展模式仍然被维持和继承,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因为以前的卫星城市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建立城市政府。

河内市建筑规划院副院长阮德雄

调整后的提案也集中于规划、投资兴建,稳定红河与墩河两岸居民;规划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绿色空间和公共空间。农村地区建设规划和谐,与发展城市相结合,保护传统文化本色,与城市地区规划同步对接;有效开发农村地区自然景观,并将其与发展绿色旅游相结合。

按照越共中央政治局的第15号/NQ-TW决议的方向发展河内市城市系统过程不仅促进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而且还为促进红河平原地区、北部乃至全国的重点经济区发展产生强大师范效应。

关于河内正在实施的规划调整中,《2045年首都河内规划总体调整方案和2065年愿景》在模式、城市结构、建筑空间结构等方面确定按照大城市区域结构发展。

在河内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中,有些区域必须保留、重建、翻新和美化;但也有新发展地区。近年来,河内高度重视新发展。开发项目数量非常庞大。这次,该市必须考虑采取优惠机制来保护河内的传统价值观。
原河内规划建筑局局长陶玉严博士、建筑师

专家表示,城市群发展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和实用性,但需要合理确定规模和多元化投资资源的发展路线。注重革新行政单位组织要求,包括首都城市和新市镇。

中心城区必须充分确定特定区域(老城区、巴亭中心区、还剑湖区及周边地区、西湖区等)来管理文化空间。

穿过河内市的红河两岸市区。(维灵 摄)

穿过河内市的红河两岸市区。(维灵 摄)

建设红河轴线为中心景观轴,两岸均衡发展是今后阶段的重点。需要有一个路线图来开发其他河流的景观轴,如墩河、沱江、苏历河、金牛河、兌河等,以同步推进绿色走廊。在巴维-西湖和西湖-古螺轴线上开展传统文化空间。

在首都空间组织中,要明确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根据适宜的区域、线路、TOD点指定合理的空间发展方向。为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要建设连接和乐市与中心城区、北部城市的科教空间轴,尽快建设日新-内排智慧城市空间轴。

Item 1 of 4

经河内市段的红河两岸市区。(维灵 摄)

经河内市段的红河两岸市区。(维灵 摄)

呠—河内火车站城铁。(维灵 摄)

呠—河内火车站城铁。(维灵 摄)

冠圣祠——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的历史遗迹。(维灵 摄)

冠圣祠——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的历史遗迹。(维灵 摄)

游客参观西湖畔的镇国寺。(维灵 摄)

游客参观西湖畔的镇国寺。(维灵 摄)

中央政治局于2024年5月24日关于《2021-2030年首都河内规划和2050年愿景》和《2045年首都河内规划总体调整方案和2065年愿景》的第80-KL/TW号结论对规划工作提出了要求。即发挥潜力和特色优势,以经济和城市空间发展为主要动力,同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活动的安排和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与电子商务、超市零售、便利店、旅游、教育培训服务、优质医疗、金融服务、银行、保险、文化服务、娱乐和高品质城市服务项目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和领域相结合。

在历史城区,中央政治局要求:“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原则,注重城市改造和装潢,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价值和文化历史遗迹价值。更加注重利用河内河湖优势,特别是西湖、红河、跨墩河、苏历河潜力。为子孙后代确定发展储备区。”

升龙大道连接河内西部地区。(维灵 摄)

升龙大道连接河内西部地区。(维灵 摄)

日新桥 - 连接市中心区与内排机场。(维灵 摄)

日新桥 - 连接市中心区与内排机场。(维灵 摄)

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原则,注重城市改造和点缀,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价值和文化历史遗迹价值。更加注重利用河内河湖优势,特别是西湖、红河、墩河、苏历河的潜力。为子孙后代确定发展储备区。

以“新视野、新全球思维、首都思维及河内行动”,城市空间开发将创造发展动力。从规划制定之时起就强调组织和实施规划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开发、动员、有效利用发展资源的方案,如通过建设四环路、五环路和发展轴拓展发展空间以有效利用土地;更有效地利用空中和地下空间;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规划数字化,建设大数据库,形成数字资源。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12日
项目主管:桥香、长山
内容:黎明秋
美术设计:吴香
图片来源:维灵
编译:芳玄、玄眉